第37章 人族劫难(1/2)
且说后土轮回之后,化身为平心娘娘,身姿端庄,气宇轩昂,肃然立于山巅,俯瞩四方,目光温和,然内心却暗藏波澜。
她对道玄言道。
“道友大德,贫道感激不尽,今地府之事,恳请道友辛劳,助我一臂之力。”
“另有此物,一滴祖巫精血,愿托付于道友,还请为我送往巫族,以示后土不负巫族情义。”
语气诚恳,字字铿锵,透着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后土之言,蕴含着地府的责任与巫族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对天地之间生灵的关怀与期待。
道玄闻之,凝重其颜,点头应是。
心知此事关系重大,既是承载着后土的厚望,更是地府与巫族之间的信义。
道玄答道。
“平心娘娘放心,贫道定尽心竭力,代为送往,务必使精血安全无恙。”
道玄接过后土遗留之精血,目光注视其间,见其晶莹剔透,宛如晨露,然散发出一股厚重戊土之气,赫然盈盈而出。
此气环绕四周,仿佛天地间之灵气尽汇于此,稳重而凝实,带着古老而深厚之力量。
道玄心中暗自思忖。
“此乃祖巫精血,承载着巫族之根脉,实乃非凡之物。”
他缓缓将其捧起,细心端详,感受到其蕴藏的浑厚气息,心中一时生出几分敬畏。
这股戊土之气,似乎通达大地之灵,蕴含着万物生息之道,令人心宁意静,宛若置身于广袤的土地之中,万物滋生,富饶而旺盛。
其间,仿佛隐隐听见祖巫之声,似在低吟曼唱,传递着世代流传之法则。
就在此时,空中幻影缥缈,闪烁光华。
忽然有两件宝物自天而降,轻盈如云,渐渐映入众人眼帘。
其一,乃为极品先天灵宝,名曰生死薄,纸张如绢,五色流光,似乎蕴藏着生死轮回之奥秘,晃动间透着无尽的法则气息。
其二,极品先天灵宝春秋轮回笔,笔锋如虹,犹如时光之流,隐隐闪烁着岁月的沉淀,未见其形,已感其中万千变幻。
生死薄轻盈落地,随即绽放出苍莽之气,似乎在呼唤众生之名,记录着世间万象,生死成败,无所不包。
而春秋轮回笔亦不甘示弱,洒下一缕笔意,似有千年岁月之重,凝聚天地间的因果法则,仿佛时光在此停滞,尘世浮华尽在掌握。
道玄见之,心中惊骇,暗想。
“此乃天地间无价之宝,生死薄可录万物之命,春秋轮回笔则可书写世间之变,二者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实乃助力无量。”
平心娘娘于此二宝之际,心有所感,遂拿起春秋轮回笔,笔锋轻灵一挥,顿时光景变幻。
霎时间在幽冥入口处显现出一扇巍峨大门,耸立如天际,气势磅礴,若要横贯四方。
其门雕刻精致,浮现出无数鬼怪神只之形态,似与幽冥之气交融,令人心生敬畏。
门之上,一块血锈般的横匾赫然在目,微微散发出阴暗之光,古朴而浑厚,匾上镌刻着三个大字。
“鬼门关!”
字迹苍劲有力,似有千年古风,俨然一座移天换地之门,幽冥气息愈显浓重,仿佛可吞噬万灵之魂。
平心娘娘凝视此门,心中明了,既为轮回之道,亦为生死之界,然此宝之显现,正是为地府注入新生之力,轻声道、
“此乃鬼门关也,从此我可掌控幽冥之道,载人之灵。冥界与阳世之事,悉如掌中之物。”
于鬼门关旁,耸立一方石碑,碑身苍劲,仿若岁月之淬炼,勾勒出无尽的沧桑。
其上镌刻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笔势遏云,字迹如磐石般坚毅,赫然相显。
“阴曹地府”。
碑文散发出阴冷之气,似乎蕴含着阴司之秘,映照出人间生死轮回之道。
四周鬼气萦绕,愈显得此碑庄重神秘,仿佛在警示着路过者。
言传于世:生者当珍惜生命,亡者亦应安息归途。
道玄凝视碑文,心中震动,思索其义。
“阴曹者,乃冥界所统,阐明生死之道,谓我等应以德行修身,方能无愧天地。”
“阴曹地府,乃万灵归宿,众生之所归,宁可谓之拯救世间,亦可维系众生安稳。”
道玄见平心娘娘着手打造地府,目光所注,心中感叹,见其秉承天道,弘扬善念,功德无量,遂生助力之想,欲与之共创辉煌。
他上前一步,恭敬而立,稍作停顿,面色凝重,心怀诚意,言道。
“我来助娘娘一臂之力。”声若洪钟,清晰响亮,直抵平心耳畔。
“道玄贤者,助力自是宽心,然此事乃关乎众生,需细谨周全。”
平心娘娘笑言,言语中流露出欣赏之意。
说罢,道玄见遂取出三光神水,水色透澈,宛如晨曦之辉,明亮照人,摇曳生姿。
他一掌翻转,倏然倒悬于空,神水之流如星辰陨落。
倾泻而下,洒落四方,无量灵水顿时散布开来,瞬间化作无边水雾,缭绕于幽冥之间。
那水雾轻盈而柔和,漂浮于空中,仿若无数精灵翩翩起舞,弥漫在鬼门关旁,覆盖着大地。
似乎为阴司铺就一层神秘的盈盈纱幕,恍如梦境,愈显得幽冥之地的神秘与庄严。
而在这云雾缭绕之际,一条羊肠小道从鬼门之后悄然延伸而出,若隐若现,宛如天际之虹,蜿蜒曲折,带着几分神秘。
小道两旁,水雾朦胧,似有凄凉之意,亦隐含着无尽可能,惹人怜惜。
道玄心中浩然,见此景象,道。
“此小道乃通往幽冥之途,前路虽显曲折,却是生灵归宿之径,唯有守正之人,方能畅游于其中。”
他神情凝重,心中已然明白,隧道之延展,将是众生灵魂归位之所,也是地府正道的象征。
平心娘娘亦察觉这水雾所蕴之灵气,望着那隐约小道,心生欣慰,认为此乃开启地府的契机。
逐渐形成无量的阴魂德泽,必能使幽冥之地生机盎然,庇佑无数生灵。
羊肠小道之外,四周皆被无数浓雾包裹,浓稠如墨,笼罩一切,仿佛将幽冥之地化作一片迷蒙的幻境。
雾中幽静无声,然不时有隐隐约约的鬼哭狼嚎之声从雾影深处传来,凄厉悠长,宛如悲鸣之灵,令人心中生寒,意生未尽之畏。
其声寂寥而幽怨,似是在诉说千古之冤屈,隐现于浓雾之中,似乎有无数亡魂在其中徘徊,难以得安,徒然呜咽,令人感受到幽冥之苦与生死之重。
此情此景,正是阴司所重,生死轮回,感而愈发显得凄凉而沉重,令人动容。
而那羊肠小道,恰似黄泉道,蜿蜒而出,乃为进入阴司之接引之道,光明与幽暗的分界线,通向众生归宿之所。
小道之上,虽被浓雾环绕,却透出一丝清晰之意,使人心中安宁,似乎在喻示着生灵的归正与轮回的再生。
羊肠小道之上,还有有无数火红花朵竞相盛放,焕发着夺目光彩。
红艳如血,鲜明异常,仿若烈焰在微风中摇曳,分外诡异。
这些花朵,乃是彼岸花,幽冥间独特之属。
彼岸花花瓣重重叠叠,宛如精灵之舞,生机勃勃,却又蒙上一层神秘之气,犹如幽灵的笑靥,透出几分妩媚与凄美。
道玄与平心娘娘伫立于小道之旁,瞬间被这火红花朵所吸引,心中暗想。
“彼岸花虽美,然其生于幽冥,实为轮回之象,生灵须知其背后之寓意,切不可沉迷于此。”
其时,众花随风摇曳,似在低声耳语,如诉阴司沉重之道。
道玄凝视着那耀眼的花朵,感悟深远,心中道。
“此花乃引导亡魂之路,生者见之,宜知其意,然亦可识得回归之途。”
三光神水者,乃天地间之灵泉,能活死人肉白骨。
然自遣于幽冥地府之中,竟化作九幽弱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形成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此河岸旁,映衬着阴沉的天色,波浪滔天。
如同愁苦的心灵,在无尽的记忆中翻滚,仿佛诉说着生死之事,轮回之苦。
水面上雾气弥漫,影影绰绰,隐约可见众多幽魂荡漾其中,恍若徘徊于世,尚未得安宁。
在此之外,河边屹立着一块巍峨石碑,苍苍磊落,似为千古之沉淀。
石碑上,篆刻着“忘川河”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渗透着岁月的沧桑与凄凉。
此河名曰忘川,乃是阴司引导亡魂归宿之地,洗净前尘往事,助其忘却生前之苦,得以往生。
道玄与平心娘娘立于岸边,静观这条汹涌澎湃之河,彼此心中皆生感慨。
道玄心想:“忘川河,实乃生死之道,众魂渡此,若无法忘却往生之苦,岂能安宁?”
道玄见其三光神水化作忘川河,心中感慨,随即取出一枚莲子,洁白如玉,蕴藏着生生不息之气。
提息凝神,轻扬手腕,莲子在空中划出一道柔和的弧线,缓缓落入波涛汹涌的忘川河中。
瞬时,莲子入水,波光粼粼之中,化作一夜扁舟,轻盈而动,舟身似莲花盛开,绽放着幽幽光华,宛如月下之影,柔和而宁静。
扁舟载着清香,伴着水声,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世间的纷扰尽皆抛却,唯有这舟,静谧而安详。
道玄见舟成,心中一振,暗自思。
:“此舟乃为渡亡魂而造,载着前行之愿,直通彼岸,助其解脱,重聚安宁。”遂
向平心娘娘道。
“吾以莲子之舟,渡此忘川,谨以此行解众生之苦,何其美哉!”
平心娘娘微微一笑,目光如水,投向那一夜扁舟,已然明了其意。
她轻声道。
“忘川河乃轮回之道,唯愿此舟能载走苦难,带领亡魂重归故里,洗尽前尘,再获新生。”
道
玄见舟已成,遂在河边屹立一块壮丽石碑,石质坚硬,刻工精湛。
碑面上,篆刻着“忘川”二字,字迹雄浑,气势磅礴。
乃亡魂渡河之所,赐予生者以警示。
石碑之背,更有八字工整,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言深慧,透出无尽之蕴意,字字珠玉,寓意深远,使得众生在苦海之中,能知寻回之道,解脱于烦恼。
望向那石碑,道玄心中自有感慨,思绪如潮,心念道:
“众生若能铭记此语,必能回首,跳脱轮回之苦,求得生机。”
平心娘娘侧目相视,动容颔首,亦为此碑仰慕,心生赞许。
“愿此碑之言,能指引迷途,化解无尽之苦,助尔早日寻得安息!”
自此,石碑巍然屹立于河边,仿佛一位守护者,默默守望着每一个经过的灵魂。
愿其能领悟碑上之言,勇敢回头,脱离此无涯苦海,重寻归岸之道。
度过忘川的人都会忘记前生的一切,所以此河叫做忘川。
道玄见亡魂渡河之需,心生大愿,遂又建造一座,奈何桥。
此桥架于忘川之上,横跨流波,宛如一条银带,连接生与死之境,阴与阳之路。
桥身用坚石砌成,石砖光润,透出微微寒气,宛如谆谆细语,诉说过往之事。
道玄亲自雕琢桥栏,篆刻着字句:
“奈何桥,路在何方”。
桥成之后,道玄又协助设立“望乡台”。
此台巍峨高耸,俯瞰忘川河流,四周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台上石阶垒砌,显得古朴典雅,环抱之处,供游魂静坐,眺望故乡。
台旁鲜花盛开,香气四溢,为荒凉的幽冥之地增添几许生机。
道玄道:“此乃亡魂怀念故土之所,能以此台寓情,放眼神州,感受昔日温暖。”
继而,道玄又驱笔为“ 三生石”立碑,石上雕刻三生三世之言。
“今生、来生、再生”,寓意众生轮回之道。
三生石静立于望乡台旁,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情思,绵延不绝。
道玄曰:“若能铭记此石之言,望乡情深,必能感悟世事之无常,珍惜今生之际。”
自此,奈何桥巍然屹立,望乡台恍若仙境,而三生石更是印证人间悲喜离合,见证生死轮回。
至此,道玄这才停了下来。
道玄建造地府,幽冥世界因之焕然一新,阴司众生亦获安身之所。
蓦然之间,虚空中璀璨之光降临,犹如星河倾泻,无数功德自天而降,洒落四方,辉映于幽冥。
功德如雨,细洒四野,宛如甘霖滋润大地,洒落于地府之中,灵动而生辉。
道玄见此,心生感慨,暗自惊叹。
其元神随风而动,自然吸纳,功德之光逐渐汇聚,似沐浴于温暖的阳光,身心俱化,虚灵而飘然。
平心见状,莞尔一笑,目注那浮动于空中的光华,心中明了。
“此乃地道所赐,感谢君之辛劳,助我平心修复幽冥。”
道玄心念流转,喃喃自语。
“以功德为伴,愿以此光,照耀迷途之灵,助其解脱,超脱六道之苦。”
随着无尽功德入体,道玄感受元神逐渐圆满,心中澎湃,宛如清泉涌动。
忽然之间,内有一物似欲飞出,如风筝脱弦,奔腾而至。
道玄心中一动,瞬间领悟:“此乃我之真元所化,时至今朝,正是斩去恶尸之际!”
思至此处,他眸光凝聚,果断起身,面对那潜藏在尘世的恶尸。
道玄迅速汇聚聚光,元神如烈焰般熊熊燃烧,内有真元盘旋而动,四周空间氤氲,宛如雷霆电闪。
随即道玄取出一枚五彩灵珠,正是极品先天灵宝五行珠。
道玄将此珠祭起,而后立于幽冥之界,声若洪钟,朗声道。
“恶尸,斩!”
话音未落,长空中电光乍现,仿佛天地为之倾斜。
道玄胸膛之法力犹如潮水翻涌,集聚一处,化为无形之刀,锐气逼人,直指元神。
蓦地,一道光影自道玄元神迸发,劲风呼啸,掀起天外之云,拨云见日之间,乍现神异之影。
随即,光影渐凝,化作一位黑袍道人。
此人目光如炬,面容凝重,面型与道玄有八九分相似,神态间却隐含一丝寒意,似有无尽深邃之谜。
其黑袍飘然,随风摇曳,似掩盖了无尽阴影,仿佛背负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道人手中握着五彩珠子,珠子绚丽多姿,炫光流动,宛若星河坠落,光影纷飞之间,眨眼间,便似蕴藏无量灵力,令人心生敬畏。
道玄见此,大笑曰:
“见过道友!”
道人面目冷峻,缓缓开口,声音如寒冰碎裂,传入道玄耳中。
“吾名道煞子,乃恶尸也!”
说罢,黑袍道人凝聚神念,忽然一挥手,顷刻间,身形迸裂,化作金、木、水、火、土五道分身。
五道分身宛如五彩祥云,而动,各具灵性,宛若天地之精华,匠心独运,齐舞于空。
金光闪烁,犹如铸器之神,气势磅礴。
木影轻盈,似春风拂柳,温柔纤巧。
水波潋滟,宛如清流涌动,灵动自如。
火焰腾腾,惹人畏惧,似烈焰狂舞。
土石厚重,底蕴深厚,显露稳重之姿。
五道分身,似各显神通,共同围绕恶尸,形成一股无形之力,齐齐压迫而去。
道玄目睹此景,心中大喜,顿时发出狂笑。
“妙,妙,妙!”
其声宛如洪钟,响彻幽冥,激荡无边。
“此乃五行之灵,合而为一,乃是天道之妙用,勇猛逼人,正合我意。”
道玄慨然相向,心念已定,欲与黑袍道煞子合力,斩之。
五道分身虽各自展现不同之能,但皆为同源所化,合力可敌千军。
至此,道玄气势如虹,元神凝聚至极,犹如出鞘之剑,光芒四射,已然成为斩却两尸之准圣大能。
天地间风云变幻,似为他之异能所感,灵气回荡,万道光华汇聚,渗透于幽冥之境。
道玄目光炯炯,心意坚定,挥手之间,五行分身环绕其侧,宛如护卫之神,凝聚力量,似洪流奔涌。
体内诸般功德流转,犹如长江大河,绵延不绝,化为一股无法抗拒之能量,冉冉滋长,直欲冲破界限。
斯时,他心念一动,丹田中真元瞬间运转,浑然一体,方寸之间尽显锋芒。
他朗声道:“生死之事,岂容儿女情长。今当一斩,趋邪赴正,荡涤幽冥之浊气!”
话落,五道分身随之回应,齐心合力,化作一道璀璨光芒,疾驰而出。
犹如日月星辰齐聚,星光转瞬即逝,冲击而至,飞入元神之中。
自此以后,道玄之名将赫然于世,成为玄门之中赫赫有名之准圣大能,幽冥之守护者,亦为世间众生所称颂、敬仰。
道玄斩却两尸之后,昆仑山巍峨,通天圣人正于高峰之巅静坐观天。
忽觉四方灵气涌动,气运如潮,骤然猛涨,似欲冲破云霄,犹如巨浪滔天。
彼时,他眉头微皱,心有所感,遂掐指算去,片刻之后,脸色顿时大悦,言道。
“此乃我徒弟道玄之所致,已成斩却两尸之准圣大能,果然不负我所望!”
通天面露欣喜之色,朗声大笑,笑声如雷,回荡于昆仑山中,仿佛在这一声笑中,便将山川大地皆震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