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兴修水利(1/2)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以强胜弱是大概率事件,以弱胜强则是小概率的事件,历史上虽然不乏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但是但凡这样的战例,成功的条件都是相当苛刻的,如果把希望建立在偶然的上面,那是很不现实的。
和司马家的战争,曹亮从来也没有指望通过一场战役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必将是长期的、持久战、艰巨的,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恒心,没有丝毫偷机取巧的地方。
战争的基础就是人口,人口就代表着兵员、赋税,司马家占据着魏国的绝大多数地盘,控制着八成以上的人口,这样司马家的战争实力无异是最为雄厚的。
而曹亮仅仅控制着并州一个州,而且并州相对来说经济要薄弱一些,人口也比较稀少,就算曹亮强迁河内的百姓入并,并州的人口也只有六七十万,按照十比一的兵民配置,六七十万人口,最多也只能养活六七万的军队,目前并州军的数量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上限,再募兵的话,就已经超出了并州百姓可以负担范围。
当然曹亮还可以通过屯田的方式来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屯田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上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但军队过多的参与了农业生产,必然会减少操练的时间,这样军队的战斗力便会有所下降。
更麻烦的是,一旦展开大规模的战斗,屯田的军队必须要召回来投入战斗,所屯之田必然荒弃。
所以,在现在的形势下,屯田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控制规模,不能影响军队的作战和训练,不能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曹亮采取的屯田方式是军屯结合民屯,以民屯为主,屯田的军民没有来自于现役的军队,而是以战俘、胡人、犯人、流民为主,将这些多余的人员全部编入到屯田的序列之中,充实屯田基础。
汉魏时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广种薄收,和后代的农业生产那是有着天壤地别的,就稻米为例,后世亩产可达八百公斤,而现在,恐怕连后世的二十分之一都达不到。这个时代,一个成年的劳动力辛苦耕作一年,也只能是勉勉强强地养活三口之家,这还得要求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才行,如果遇到灾荒年月,根本就没粮可吃,只能吃土了。
对此,曹亮也表示挺无奈的,毕竟农业技术的发展那需要代代传承,尤其是粮食作物的选种育种极为关键,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可能中国十四亿人还会饿肚子。
曹亮变不出杂交水稻来,也变不出玉米、土豆这些作物来,他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去搞屯田,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的面积,改变靠天吃饭的耕种模式。
在耕作农具上,曹亮广泛地推广铁制农具,并设计出了曲辕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