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章 与老教授的争执(1/2)
华夏历史上,向来不缺人对“风水”的研究,譬如这京都,有人就是是“龙兴之地”。赵无极是修士,对于“风水”的看法,自然高于普通的神棍。
在赵无极看来,京都也好,或是早年的长安、汴梁等地,其实都是“龙兴之地”。但这种“风水学”看出来的东西,只能说是“小风水”,也即农耕文化时代,以东西南北四方、五行八卦等为基础的,讲家族兴衰的“风水”。
而西方则有一种“星相学”,星相与风水相比,前者是宇宙观,后者只是地理观。如果是农耕社会,地理观可能更接近科学一些;但进入海洋时代或宇宙时代,小风水、地理观就明显有了局限。
春节前,赵无极与李馨欣一起游玩过一次京都,当时,他并没从“风水”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这次,赵无极到京都作出访准备,就有了这么一点点闲心。
京都缺水,在过去看不出来,现在已经显现,后世更加明显。京都缺木,不是城市内缺少树木,而是缺少森林屏障,后世的沙尘暴遮天蔽日,说明那个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五行缺二的地方,无论如何都不算上善之都。当然,如果领导层意识到这个问题,下大力气整治,几十年后未必不能改变,先天的风水有缺陷,后天也是可以改变的。
或许,当年老一代人定都京都,潜意识中可能有背靠熊国,比较安全的想法,但事实证明熊国哪怕与华夏是一个体系传承的国家,也未必是安全的。
曾记得,华夏初建,有人建议少在京都布置工业,遭到了太祖等人的批判,但后世的经验证明,京都,还真不适合搞大规模的工业化,一个京都钢铁公司,要消耗多少水那是在与民争水啊!
此时,包括赵无极在内的30个人,正坐在一个会议室里,接受外部礼仪人员的培训,赵无极自然用不着听这些所谓的礼仪,因此便有了上面这些“胡思乱想”。
“系统,我能不能从系统中兑换一些有关沙漠治理的技术,从而改善一下北方的生态环境”赵无极想到“沙尘暴”,问了问系统。
【可以兑换。但系统建议宿主暂时不要兑换。】
赵无极听到系统的回答后,并没有沮丧。这是系统“方案优化”功能给出的答案。最近,赵无极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喜欢求助于系统,特别是“方案优化”功能。
系统说的“暂时不要兑换”,也给出了几条理由,这几条理由,足够把赵无极说服。
第一,华夏目前关心的重点还不在“生态”上,因为华夏此时还是一个半农业半工业化的国家,说治理为时尚早。
第二,华夏目前并没有钱来治理沙漠或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不仅仅是技术密集型的东西,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华夏第一个治理生态的大动作,是在十年之后发生的,叫“天然林禁伐”,相应的出台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政策。
第三,此时华夏还未形成有关生态保护的社会舆论,譬如新闻报道的绿色神马组织,国人认为那是老外吃饱了没事儿找事干。
第四,如果赵无极强行要推行所谓的“生态治理”,不但得不到官方支持,反而会在领导阶层中形成一个“不务正业”的形象,即便后来证明赵无极的做法是正确的,很有“先见之明”,但对于赵无极来说,也是得不丧失。
有了这四条,够了,够了,足够把赵无极说服了。确实,治理环境并不是有了技术就行的。沙漠边缘,还生活着很多人,这些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里,而要治理,必然要涉及到移民。
赵无极后世看到过一则资料,讲的是西川某县,草场严重沙化,而要治理的根本则是减少草场承载的人员以及牲畜,同时再配以相应的技术。可是,那数万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那儿,你叫他从祖辈传下来的草场上搬迁,比挖了他家祖坟还要恐怖。
“赵无极同志,你站起来说一说,到了米国后需要注意哪些礼仪”赵无极心不在焉的样子,终于引来了讲课者的注意。
讲课的人,并不是外交部的正式官员,而是外交学院的一名老教授,这位教授,30岁之前一直在米国社会生活,对米国的礼仪,非常熟悉,其他人听提津津有味,可这个赵无极竟然不买他的账,让他有些无名火起。
赵无极不听他的课,到不是他讲得不好,老教授是讲得好的。只是,老教授讲得好,但却差个东西,那就是对人的尊重,这个尊重既是指对米国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赵无极虽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心不在焉,但并不表示他没有听,即便他真的没听,系统也会给他录制下来。
“丁教授,你讲了五点,都是外事纪律,如果我没猜错,你还没讲礼仪呢。”赵无极反问道。事实确实如此,这个丁老教授大谈特谈的内容,核心就是两个字:不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