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贸易打造的世界 > 4.9 世界贸易的混沌效应

4.9 世界贸易的混沌效应(1/1)

目录

北美小麦的大丰收,

反倒使失去玉米田的玛雅人挨饿。

混沌理论认为,亚马孙流域一只蝴蝶拍动其纤纤翅膀,能造成印度的季风,也就是说行动可能带给远处完全意想不到的后果。美国的小麦农就是如此。他们以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开垦中西部,在不知情下,无意中使墨西哥热带地区的玛雅印第安人,沦入残酷古老奴隶制的掌控。

芝加哥周边的“大西部”于19世纪遭征服,开垦为田地,当时,拓殖者发现这处平坦无树的辽阔草原是种谷物的绝佳地点。雨量丰沛时,这块处女地的作物产量惊人。但要将丰收的物产运到东海岸或海外的城市消费者手上,仍是一大难题,要到铁路网和运河将位于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更西边地区的零散农田连接起来,这问题才解决。

美国大西部的农业,几乎从一开始就走资本主义路子。土地由大型土地公司勘测过后,以至少一百六十英亩为单位分割成无数块一一卖出,那些公司并放款给外地来的开垦者。这些背负债务的农民得将收成卖到市场,以支付债务的利息。为此,他们想方设法增加收成,利润挂帅。世上第一个大宗商品市场和第一个期货市场,都在芝加哥诞生,也就绝非偶然。这些资本主义农民理解到,土地如此肥沃又相对较便宜,因此,开垦的土地愈多,获利就愈大。

问题在于人力。由于土地充足又易取得,在这人烟稀少的未开发地区,要说服人替别人干活耕种,即使祭出还不错的工资,都很难,毕竟取得土地那么容易,谁不想当自耕农。机器解决了人力瓶颈的问题。麦考密克(cyr orick)将他所发明的收割机引进芝加哥,并于1847年在该地开设工厂。他的公司进一步改良该收割机,谷物产量跟着收割机销售量一起提高。

但光有收割机还不够。要将割下的谷物捆扎成束,送到脱壳器脱壳,仍需要大量人力,特别是小麦收割又那么迅速。另一位发明家阿普尔比(john appleby)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于1878年发明了机械式扎捆器,进而促成割捆机的诞生。这种匠心独具的机器,能将割下来的谷物集拢、捆扎、装载运走。从此,只要两个人操作这机器,一天就能收割十四亩田。于是,美国的家庭自耕农花钱购买这省力机器降低生产成本,为美国东部和欧洲的饥饿人口提供便宜的粮食。

数千英里外的小农,因为这位美国中西部谷物农业实业家在现代农耕技术上的新发明,陷入更穷困的境地,但这样的后果,他本人完全不知。割捆机要能运转,有赖于低成本捆扎绳源源不断的供应,而最有能力供应捆扎绳的地方,乃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尤卡坦半岛相当干燥而贫瘠,自从玛雅帝国覆灭后,七百年来这地方一直是苦难连连。作为墨西哥偏远落后的一州,境内只盛产仙人掌和穷人。但这里的仙人掌叫赫纳昆,赫纳昆叶的纤维极适于制成捆扎绳,当地的有地上层阶级随之看到商机。

阿普尔比发明割捆机的十年后,赫纳昆叶纤维的出口量增长了将近五倍。赫纳昆叶纤维是世上最先进的农耕机器所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但这原料的生产方式却非常落伍。男人、女人和孩童挥舞大砍刀砍下赫纳昆叶,装上手推车,然后推着重重的手推车到简陋的去皮机那里,将纤维从肉质中分离。除了用以运出这吃重产品的铁路支线,几未用到现代科技。

数万名当地玛雅印第安人,或因为要以劳役抵债,或因为遭威胁要征召入伍,被迫从事这吃力工作。其他玛雅印第安人则遭种植园主夺去土地;失去土地后,他们就只能在种植园里工作。有时,工人像奴隶一样由一个种植园卖到另一个,他们的小孩则被迫继续当奴工,以偿还父母的债务,如此一代又一代,永远不能翻身。北美小麦的大丰收,反倒使失去玉米田的玛雅人挨饿。

最惨无人道的奴役事件,发生在墨西哥北部索诺拉州的雅基族(yai)印第安人。他们与有意仿效美国中西部农民的墨西哥农民发生土地纠纷,随之遭墨西哥军队追捕,然后上铐押送到尤卡坦半岛的赫纳昆田。

靠赫纳昆叶纤维大发横财的“神圣阶级”,高居统治阶层,建造豪宅,美化首府梅里达(érida)。他们宣称借由供应国际收割机公司(ternational harvester,该公司是世上最大的农具制造商,前身即麦考密克公司)所迫切需要的捆扎绳,神圣阶级促进了尤卡坦半岛的发展。但纬度不同,差别竟如此大。

尤卡坦半岛和美国中西部,因为赫纳昆叶纤维所制成的脐带而紧密结合在一块儿,但分处脐带两端的母子,际遇差殊却如天壤。美国中西部机械化、资本主义式家族农场,加上其省力的机器和领工资的工人,在尤卡坦半岛催生出倚赖原始工具和大量强制劳力的大种植园。小麦使新来的拓荒者普遍拥有了土地,赫纳昆叶纤维则使玛雅人失去他们自远古就已居住其上的土地。割捆机在美国中西部所省下的人力,在热带地区被消耗掉。世界贸易的蝴蝶拍动翅膀时,结果往往难预料,甚至与人们的预期正相反。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