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点球成金》(1/2)
于201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
导演:贝尼特·米勒
编剧:艾伦·索金、
史蒂文·泽里安
主演:布拉德·皮特、
乔纳·希尔等。
别相信那种说话全凭经验与直觉的人
——布拉德·皮特的优先级
比利·比恩在高中时期是位明星棒球队员,但在走上职业道路前就引退了。现在他是名年轻的球队总经理,隶属于弱小的奥克兰运动家队。这支球队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就连增强球队阵容都很困难。
某天比利前往克里夫兰印第安人队的办公室,遇见了毕业自耶鲁大学的青年人彼得·布兰。彼得使用一套独特的棒球统计学1 来分析每位球员的表现。比利对彼得的理论颇感兴趣,因此就将他给挖角至奥克兰运动家队。根据彼得重视数据所分析出的球员评价,比利集结了一群年薪低廉的队员,再加上逐渐制定出一套独特战略,打造出了一支能获胜的队伍。
但也因为比利那打破业界常规的方针,以及其独断专制的做法,导致球队主教练、工作人员的反弹,让球队前期迟迟未能有佳绩。最终他通过独特创新的球队经营手段,把原本在大联盟积弱不振的小球队——奥克兰运动家队打造成了百战百胜的劲旅。本片成功再现了原型人物生活过的充满苦闷与荣耀的岁月。
在美国,以职业运动为背景,将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作为主题的电影已经形成一个类型。为什么日本几乎没有类似的电影呢?我常常会有自己也去拍一部的想法。
谈到体育管理,最近日本倒也有《如果高中棒球队女经理读了杜拉克的〈管理学〉》2 ,只是在《点球成金》当中可就没有任何“萌”要素了,此外也几乎不存在女性元素。顶多就是主角那大约上中学的女儿会出来串串场罢了。这样来看的话,《点球成金》可以说是美国电影的异类,因为这部电影“只论述方针策略面向”,鲜少有人与人之间的戏码。
领衔主演的布拉德·皮特同时身兼制片人一职,我觉得他对原作可能也是相当喜欢。就连导演也是布拉德·皮特亲自去找来的呢!贝尼特·米勒这位导演在日本的名气较低,但是在导演技巧上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别信任完全不迷惘的人所说的话
剧情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比利·比恩担任弱小球队——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队总经理(ger)后,大幅改变球队方针,大力改造球队开始。由于有名的球员全都会被有钱的球队给签下,因此他打算集合起一些默默无闻、年薪低廉,且能马上出场比赛的球员。这过程中他还要想办法对抗以老板为首的反对势力。
有趣的是,比利在实行崭新方针时最为抗拒的竟是利用球探一事。他的基本原则就是不信任球探挑选出来的球员。
事实上,现为总经理的比利在学生时期也曾是一名棒球球员。那时他听信球探的吹捧,就连原本已经申请上的大学奖学金都踢到一边不管,直接进入大联盟打球。而直到球员生涯结束,他也未曾有过什么出色的表现。退役后,他自愿踏上球探之路。
电影当中省略了他从球探成为球队总经理的过程,因此我们也不知道在这中间他发生了什么事,但可以知道他至少是一名能力不错的球探;毕竟换作是一名无能的球探,在成为球队总经理之前就会销声匿迹了。
比利不顾自己曾经是一名球探的经历,决定在改造球队时完全不要信任球探。相反地,他选择与自己偶然结识的小胖——彼得·布兰(乔纳·希尔饰)联手。彼得是比利与其他球队谈球员交易时,偶然在对方球队发现,并挖角至奥克兰运动家队的。这位曾在耶鲁大学修过经济学的精英从未当过棒球球员,却是一名棒球统计学的实践者。
这套理论本身是由其他人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大量搜集资料数据,无视棒球界常识以及直觉的做法。身为球队总经理的比利与彼得结为知交,并仰赖量化的数字数据,网罗搜集许多名声不显但似乎派得上用场的球员。这种做法相当于与所有最看重棒球界常识、直觉等方面的球探为敌。电影中也有一幕比利与和自己关系恶化的资深球探对话的场景。
“你是因为个人的恨意才决定不要相信球探的吧!做那种事可是会自取灭亡的。我们有经验与直觉,你光靠数据、统计是不可能赢下比赛的。”
听完资深球探的话后,比利什么都没有回答。
或许对方的话有一半是讲对了;但也或许因为自己有过被球探相中的经验,才能够秉持坚定信念去否定对方的观点。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关键点。
当听到资深球探那句“我们有经验与直觉,你光靠数据、统计是不可能赢下比赛的”的台词,我不由得想到“啊,我也曾在某个地方听过类似的话呢!”那当然是在制作动画的现场。
所谓的职人讲的话到哪里都一样。无论是球队球探、电影导演、动画师、编辑皆是如此。电影中的球探们也都只相信自己作为职人的经验。而他们所仰赖的都是自己所谓的经验,但这些无法转换成言语,乃至是技术的体系。
正因为经验无法转化为言语,自然具备有效与无效的两面性。而那无效的一面就是那些无法形成体系、被理论化的部分。
结果在需要判断一位球员是否前程似锦,乃至于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会票房大卖时,最后大家全都只会仰赖直觉,而没有能够转化为言语,去向他人解释说明的根据。譬如电影制片人就是其中的典型。
常常会有制片人对我说:“我都经手过好多部电影了,自然有足够的经验知道电影需要有哪些元素才会大卖,也能够指出这份脚本哪里不好。”我从来没有遇过一位将上述说法挂在嘴边,却仍然值得去信赖的制片人。
我认为日本有许多全凭经验与直觉做事的制片人。同时美国的制片人又有过于重视市场调查的倾向,这让他们只听市场调查员的话。我就曾经因此吃尽苦头。
《阿瓦隆》3 在美国发行时,曾进行过所谓的突击试映(sneak preview)。这是一种市场调查的手段,调查员将刚好路过电影院的年轻人叫住,给他们放映《阿瓦隆》,然后请对方填写观影问卷。一天时间,调查员就已经搜集了不少问卷,不过其中过半数都是“很难理解”“意义不明”等类似的回答。
在看到问卷结果之后,市场调查员也对我表示“这样下去可不会大卖啊”。与我合作的制片人全都无力反驳,最后的结论就是对《阿瓦隆》再进行一次“彻底的剪辑”。于是我问市场调查员,只要“彻底的剪辑”,电影就会卖座吗?但市场调查员是一脸迟疑不定。
我属于那种比较不在意自己的作品让他人操刀剪辑的导演类型。因此我就交给制片人,随他们去折腾吧!但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那就是要让原版的《阿瓦隆》在美国同期上映。我对他们说:“只要你们接受这个条件,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剪辑就都随你们高兴了。”
结果,《阿瓦隆》最后没有能够在美国上映。这部电影的上映地区遍及全球数十个国家,独缺北美,只发行了dvd而已。也就是说,无论是仰赖制片人自身的经验,或者偏重于市场调查,结果并无不同。身为球队总经理的比利可能也因此类原因决定不要信任球探的经验。
这部电影最为有趣的地方就是“不要相信职人所说的话”。其实也就是在说不要跟那些“笃信自身经验与直觉的人”以及“对自己抱持有绝对信念的人”合作。
比利的女儿喜欢唱歌,电影中有她为父亲歌唱的桥段。歌词是在讲“我正感到迷惘”“我无法一个人去面对这些,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是今天就先忘掉这些事情快乐度过吧”等内容,而比利就在车上听着这首歌。女儿的歌声就像是一种象征,代表每个人都会感到烦恼迷惘,就连比利的宅男搭档彼得也无法幸免。
反过来说,这也代表“别信任完全不迷惘的人所说的话”,而是要在烦恼的过程中做出决断,这部电影可说是叙述了这其中的微妙处。
而这也并不代表其中某种理论就是正确的。无论是尽信职人的直觉及经验,还是以统计学来打棒球,电影并没有肯定其中哪一种是正确的。事实上,奥克兰运动家队也在当年的分区季后赛输掉了。
在赛季结束后,波士顿红袜队向比利抛来了橄榄枝,但根据电影最后的字幕显示,比利婉拒了一千两百五十万美元这史上最高的棒球队总经理签约金,决定继续留在奥克兰运动家队。他说,“我希望带领这支球队获胜。”
然后电影也通过影像搭配字幕的方式,指出“至今比利仍在带队挑战世界大赛”。电影结束在球队尚未取得冠军的地方,这正是这部电影值得玩味的部分呢!
幻想中带有人生教训,着实有趣
如果电影在最后成功赢得世界大赛后才结束,那便是日本少年动漫作品的套路了。日本的体育题材作品,最为要不得的地方就是主人公在成功赢得全国大赛或者世界大赛之前,剧情永不会结束。但结果其实无关紧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比利正是这样想的,才会决定继续留在奥克兰运动家队。
在同一赛季,纽约洋基队以一只棒球队的常规做法集合了一批球员,每赢得一场比赛估计就必须花费一百四十万美元;相较之下,奥克兰运动家队在该赛季的胜场数几乎与前者相同,但每场比赛的花费则为二十六万美元,不到前者的五分之一。
相信何者较为优秀已是一目了然。但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却反对比利的新做法。不过即便被那些家伙讨厌,比利也丝毫不在乎什么。
事实上,当时比利正在存钱供女儿上大学,但他仍是赌上自己的工作,对球队加以改革。即便他知道,一旦失败不仅会被球队开除,整个棒球界都不再会有容身之地。电影中甚至有人叫嚣道:“你就滚去卖运动用品吧!”如果真这样失败的话,就不可能有钱供女儿上大学了。而只要拿到一千两百五十万美元,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供女儿上大学,就连海外留学也不成问题,但比利却果断地拒绝了。
这就是《点球成金》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处理得最为优秀的部分。与此同时,也是电影制作方式的范本。
如果电影演到他大获成功,率领一支弱小球队赢得世界大赛;或是转战波士顿红袜队并赚得盆满钵溢,这就完全是少年漫画的处理方式了。但那种凭借努力与友情便能取得胜利的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电影当然需要幻想,但其中也要具备人生的教训才会有趣。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生物。
在此容我以组织理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烦恼是人类的必需品。身为人类,不会烦恼才比较奇怪。我们不能和整天无忧无虑的人搭档,那样绝对无法成功。
电影中比利也深感迷惘,不知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一旦失败,也许就意味着自己会被炒鱿鱼,无法供女儿去上大学了。我觉得当上公司的管理层的人,大多都要考虑如何供孩子上大学等类似的事吧!或许房子的房贷都还没还清呢!虽说人们常常会有各种烦恼,但若是以此作为自我行为判断上的基准,绝对会与成功渐行渐远。所以才要像个傻子似的去奋不顾身地战斗。
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还有,比利用心地培养自己在球队中的支持者,并非完全与整个球队为敌。比利对球员们是循循善诱,直至最后也没有解除主教练的职务。
这位主教练可不是比利的乖乖仔,起初完全听不进比利的建议。比如,当比利将哈提伯这位球员带至球队,并要求让他担任球队的一垒手时,主教练认为从未担任过一垒手的哈提伯无法胜任该位置,就加以拒绝。“你教他啊!”这是比利的回应。
其实球队中已经有佩尼亚这样一位前途无限的一垒手,虽身为新人,但是外界已经认为他绝对能在全明星赛出场,而主教练也决定继续使用他。虽然即便球队本身就是无法获胜,但若拥有这样的球员没有派出场而输掉比赛的话,可是会被球迷以及球评骂得一无是处。“另外也为了方便我找新工作(离开奥克兰运动家队之后),我会用那家伙。”主教练明确地对比利表达自己的立场。
这位主教练自然是没什么能力,因为他并没有将胜利作为目标。相较于获胜,他更优先考虑到自己的饭碗,同时也优先选择不令自己受到外界批评的做法。
面对这样明显的无能主教练,比利却没有将其开除。取而代之的是,他在赛季中突然将身为潜力新人的佩尼亚给交易出去。也就是说他没有开除主教练,而是赶走了主教练长期使用的球员。
一旦没了佩尼亚,主教练也就不得不起用哈提伯了。比利这种即便将所需的球员交易出去,也不开除自己的做法,当下就让主教练加入了球队总经理的阵营了。如此一来,比利也就更没有辞退主教练的必要了。
当然,直接辞退主教练也是一种做法,但却是个最不明智的选项。这样虽然简单明了地阐明自身立场,但却同时丧失了一名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自己伙伴的人。比利的作战策略是一边拉拢身为中层管理人员的主教练,一边却对对方的意见充耳不闻。如果主教练因此自行离职,自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也就是说,比利虽然没有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但从结果来看,他是只给了对方有限的选项。
同样也就结果而论,奥克兰运动家队在该赛季的后半程取得了二十连胜。不过此时主教练却从不对外界表达“球队总经理才是对的”之类的话,外界称赞他是“一位重整积弱不振的球队,率领其取得二十连胜的著名教练”。比利却对此毫不在乎。因为若是不给出一些甜头的话,任谁都不会成为自己的伙伴。
比利的做法并不只是软硬兼施那样单纯。拿捏软硬程度的技巧也相当重要。电影中他虽没有辞退主教练,但是一开始就果断地炒了首席球探鱿鱼。
之所以比利会只留下主教练,是因为他知道,主教练是比赛现场的负责人。
即便这位主教练多么不听自己的话,但没了主教练,可就没办法比赛了。如果比利选择自己当主教练自然也是可以,但这却是最烂的选择。也就是说,比利是将权力交给了主教练,但只是有限的权力。如此一来主教练就只能成为任球队总经理摆布的傀儡了。如果主教练不喜欢有限的权力,也就只剩打包走人一条路了。主教练本人也知道,若不是被球队总经理强行辞退,而是自行离职,这会对自己很不利,因此没有选择离职。
当然,主教练、球队总经理、老板的利害关系也各有不同。
老板自然以提升观赛人数,借此增加营收为主要目标,但主教练却不一定只为取得胜利而战。在起用球员时,有时他还要考虑不让自己受到外界的批评,或者不会遭受老板、球迷的苛责。何况主教练本身也不知道自己能在现属球队待多久,因此可能还需要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甚至下家纳入考虑。
也就是说,所谓的胜败观会根据各自立场而有所不同。
凭惯习安排职位是为了在失败时找借口
我几乎没有在普通公司上班的经验,但相信前文的话套用在公司里也一样。老板、各部门高层、普通员工,每个人的胜利条件当然都会有所不同。公司职员都不会喜欢被降职,如果可以升迁自然更好。但是随着在公司的职务与地位上升,所要跨越的障碍也越来越高。
如此一来,身居高位的人也会渐渐变得不喜欢做“决断”,而是希望能维持现状。而这种希望维持现状的想法,也就是人们之所以会重视“经验”与“直觉”的原因所在。
这些人会认为,“靠着这套做法,我顺利地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相信这次也会顺利的。如果这次进行得不顺利,也绝对不会是我的错,而是运气不好。”由于这些人只会比较这次要做的事情与过去做过的事情是否相同,因此不会有任何迷惘。
像这类重视经验与直觉的人,几乎都不会以“获胜”作为绝对条件。如果没有为了获胜,而将过去的经验或是其他的累赘给扔进水沟的觉悟,就不可能获胜。
我很喜欢的足球教练何塞·穆里尼奥4 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据男”。在比赛之前,他会收集大量的资料数据,并且观看许多比赛的回放,根据每场比赛的对手来改变策略与战术,同时更考虑到球员的启用,进行彻底的赛前模拟。在赛前既然能做到如此滴水不漏,那么赢球自然也是相当理所当然。
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像长嶋5 那种全凭直觉取胜的类型则完全不同,不在赛前多方研究,却只会说“要是我用这个球员来比赛能赢就太好啦”,能赢球才怪呢!
而这部电影当中确实地刻画出了这个部分。电影中比利曾对过去身为知名球员、年过三十的贾斯蒂斯表示:“我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就挑明互相要的东西是什么吧。”比利继续说:“我是花钱在现在的你身上,跟你的过去没有关系。我不要求现在的你能有什么好成绩,而是要你成为年轻人的楷模!”“我知道了。”这是贾斯蒂斯的回答。
在电影开始约三十分钟左右,比利就接二连二地将反对自己的人炒鱿鱼,留下的只有那些服从自己的人。比利的行为并不是在说明什么,也不是要说服谁,他只是丢个选项给对方,此外不再做其他多余的事。一旦比利决定要开除一个人,那么与对方的交情,甚至于与对方过去有过什么都不重要。因为双方都是职业人士,所以都不成问题。
日本很少有人能变得如此冷血,所以才会输掉战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